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【FB 文】康熙來了要走了

康熙來了要熄燈號。有論者認為節目格調不高、「現在還有人在看啊?」

不過,我確實覺得這是一個綜藝年代的結束,它有時代記憶。

雖然四五年前開始做卸妝時,我就覺得這節目走味了,該見好就收了吧,但這不能抹煞其創造出來的娛樂價值與文化意義。



驚訝於香港朋友的國語講很好,他將這一切歸功於康熙來了,中國室友每日晚上打發時間也是康熙來了,跟我說台灣綜藝節目真不簡單。

小S肆無忌憚的講話常為人詬病,日前她去上對岸節目時,有人直接說:「不知妳在紅什麼,要是我生在台灣,哪還會有妳?」

這句話可能聽起來是在酸小S,我卻覺得其實是透露出一種欣羨,欣羨台灣的環境可以讓小S這樣的人自在的發揮、暢所欲言。這些對台灣自由的認識從哪來?陸委會或國台辦嗎?不,從康熙來了看來的。

這就是文化影響力。影響力最大者往往不在刻意為之、大灑預算拍國情廣告或如對岸設立孔子書院,而是從生活中點滴擴散且感覺真實。

或許會有人認為節目膚淺算什麼文化,那是每個人對於文化的定義不同,私以為類此爭論硬要爭個高下,不僅耗時且意義不大。

說娛樂節目就是沒營養、不需要用大腦,也說得通啦,但另一方面也代表它是有親和力、能與大眾對話的介面,善加利用豈不更能有效傳播正面訊息?

一群護理師上康熙,就讓許多對此行業不熟悉的觀眾,了解到其辛酸、不平待遇,其他場合的呼籲、宣導能輕易達到這效果嗎?

雖然我也不見得對節目傳達出的價值觀都買單(我拿便宜包包啊),但起碼在康熙末期,在我有限的觀看次數內,我看到的是兩位主持人竭力炒熱氣氛,努力在一成不變的主題或架構下製造笑點、機靈應對。下了節目也鮮少牽拖抱怨製作團隊、大環境、網路「亂象」、政府等。

換言之,兩位是在客觀環境不佳情況下,於工作岡位(主持人)盡量做好自己的工作,這不是跟我們一樣嗎?

它的結束確實是台灣綜藝節目一大警鐘 (喪鐘??!!),我雖不是康熙迷,但會把它放在記憶裡祝願它安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