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且雖非生於斯,但確實長於斯,而且唸的就是永和國小、永和國中,叫我永和人不為過啦。
照片比本鳥好看的永和市標(公益社詹招琳攝) |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,就是身邊人多多少少,跟永和有點關係?
在國外念書時,班上除了我,唯一來過台灣的是個阿陸仔(嗚嗚,台灣真沒國際能見度...),問我台灣哪裡人?我想說這廝不自量力,永和你曉得在哪嗎?結果他一聽很興奮,「我前女友就住永和,我到台灣時有去過...」
旁邊另一個阿陸仔則說,「永和豆漿很有名啊,一直以為永和是在大陸?!」
好吧,先不說名產,基本上
永和人口密度高造就高提及率。
丁點大的地方(5.8km2,全台最小區鎮) 怎麼住這麼多人(官方數字23萬)呢?那要講點故事了 (喝口茶)。
話說日本人打輸走掉後,這地區改叫中和鄉(今日的中永和),國民黨打輸跑來後,中和鄉被規劃為台北市民防空疏散地區,用來安置許多軍政人員及眷屬,人口就暴增了。
於是到了1958年,在楊三郎爸爸楊老先生提議下,靠台北市這塊區域就獨立出來叫永和鎮。為何叫"永和"? 經走訪地方耆宿,意見有所分歧:
耆老甲:
耆老乙(文史工作者):
市標和平鴿即是取耆老甲說法,竊以為耆老乙大道理太多,真相往往很簡單。
不過,耆老乙說法卻反映出早期永和外省族群比例甚高 (1969年前多達六成)的現象。
非耆老但長期關心地方事務、鑽研"永和通訊" (本區官方刊物)的家姊,信誓旦旦說,軍公教人員佔永和就業人口七成。
如此背景,造就永和兩項揚名世界的產物:永和豆漿、竹聯幫
永和豆漿集中在中正橋下來永和路起頭 |
永和豆漿由當時來台老兵成立(最老那家1955年),據說台灣早期熬夜看威廉波特少棒,看完就去吃很早開店的永和豆漿 (現24小時營業),蔣經國也常叫隨扈過橋來買永和豆漿,一傳十,十傳百。
後來永和豆漿又紅回中國大陸去了,導致前述阿陸童鞋誤會。
你問我好吃嗎?我記得帶外地同學去吃時,他是這麼說的:「永和豆漿就是不一樣,吃到下面越甜」...
同學,拿到豆漿要自己喇喇ㄟ,不然基本上糖都是石沉大海壓。
我最認可的豆漿還是永和人我阿母做的,也算永和豆漿啦。
連接永和與台北的中正橋 |
同樣出名的還有竹聯幫(Bamboo Union,國際化組織要提洋名),早期以外省人為主,重要元老如陳啟禮等人的父母,多為軍公教出身。
1956年竹聯幫成立於永和竹林路,號稱竹林下結盟而得名,60年代越過中正橋,擴張勢力到台北市區,所以蔣經國不用叫隨扈過橋買..,所以轉移據點到大台北,乃至而後名聲傳到中國大陸及亞洲地區。
現在去看竹林路,明明就很peaceful啊,上頭還有星巴克、區公所和國父紀念館 (我到捷運開通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兩個國父紀念館)咧。
待續